▎爆彈模型

2022年初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的「大高雄歷史常設展-海港」開展,除了有精美的模型外,同時可見不少重要文物的展示,參觀的朋友應該都會被一顆大型爆彈吸引目光。該區內容呈現的是高雄港遭轟炸之情景,儘管有標示名稱,不過沒有特別說明此文物的背景稍微可惜,可能會讓民眾誤以為是二戰美軍留下的未爆彈。

這個沒有填充火藥的爆彈模型原位於高雄神社前(今高雄市忠烈祠),是1940年為慶祝皇紀兩千六百年所設立的紀念碑,造型參照日本研製的「No.25 Land Bomb」炸彈。然而,紀念碑在戰後遭遷移並另建新基座,由於缺乏管理而逐漸隱沒在荒煙蔓草中。

2015年經文史同好在密林中發現倒下的爆彈模型,會社偕同鞠園文史工作室 前往查看,由於擔心可能會遭受有心人士覬覦,故費力將模型爆彈暫時先運回會社,並立即通知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進行文物保存的相關事宜,最終鑑定後指定為一般古物,由該館進行典藏,目前是二度向大眾展出。

爆彈模型

▎河川手作藝文空間

這兩年隨著輕軌第二階段的工程通車,中鼓山舊縱貫線的周邊風貌有了許多改變,昔日緊鄰鐵路旁的建物、社區與生活商圈逐一被「清空整頓」。

事實上,會社在2015年時遇見一棟位於河川街的日式宿舍,獲得屋主的同意與支持下,會社夥伴與學員一起實踐了木工班的精神理念,合作整修這棟屋齡八十年的木造老屋。

完成階段性修復後,創立「河川手作藝文空間」,拋出有趣的點子,不僅認識許多民間工藝與職人,也著手扎實的地方田調,轟轟烈烈的經營了一年的時間!

因為在河川街的駐點,對於鼓山第二公有市場的保留案,會社開始進行田町齋場建物的紀錄研究,並對市營住宅、鐵道周邊的聚落有了深度瞭解。

若今日搭乘輕軌時,已難回想過去這個以勞動階級組成的生猛又有活力的聚落。不過社區中的信仰中心之一地嶽殿 依舊活躍,現在還跟高雄市第一社區大學舉辦講座推廣家將文化哦!

河川手作藝文空間

▎挖空的老照片

相信很多對老屋有興趣的朋友,幾乎都曾造訪高雄的「書店喫茶 一二三亭」,除了有老空間散發的濃厚歷史氛圍外,入口一側的大幅老照片亦十分吸睛。不過令大家好奇的是,老照片怎麼會有一部分遭到割除呢?

2013年會社以家庭相簿為主題,舉辦了常民美學攝影展,活動後留下其中一件放大輸出的老照片,掛放在一二三亭的門口,而當初蒐集到相片原件,就已是留下一處缺口的樣貌。

老照片主人是會社郭姐的阿公——郭維鍾,來自麻豆的他是鹽分地帶詩人,二二八事件時有友人入獄,幾個月後郭維鍾被申報死亡。但其實他這時改名郭光為,不久與小太太遷居臺中,1952年卻被發現與妻女在潭子溺斃。在那沒人敢問、沒人敢說的禁聲年代下,至今並無任何一位家族後代知曉真正原因。

老照片所留下的未知空缺是為了保護這號人物嗎? 還是因為特別憎恨才剔除於合照? 抑或是將異常珍視的他切割下另外存放呢? 種種推論皆隨著知情者逝世而成為永遠的謎...

這缺憾也提醒著我們,應更重視口述歷史傳承,無形的故事透過有形的方式保存紀錄,讓歷史場域不是只有空泛的老屋空間,藉由地方蘊含的豐富故事,連結過去與未來的城市記憶。

挖空的老照片

▎在圖書館遇見會社

用一本書遇見更多的人
為了遇見更多的認識與不認識的人,
會社決定出版書籍。
也許你也曾在圖書館遇過這些人的故事。

新濱老街木工班
關於一群人以木工班的方式進行在地的文化行動,
如何透過木工了解時間的線條?
如何以身體力行的行動,
慢慢找到與文化相處的架構。

濱線追憶、哈瑪星的五四三
穿梭濱線記憶,以口述記錄的方式,
書寫新濱街廓的點滴,
還有被濱線海風吹得鹹鹹的那些人與事。

繪本《哈瑪星物語》
取材自街廓居民的個人歷史,
用有點魔幻的方法穿越線性的時間,
串起幾個大事紀,
二二八事件、賽洛瑪颱風的微史觀,
哈瑪星的重要地景,
就這樣以繪本的方式串接呈現。
適合大人與小孩共讀,了解高雄與哈瑪星的過去。

在圖書館遇見會社

▎一紙黃色公告

還記得2012年年後,哈瑪星「新濱老街」的居民,和關心老屋的朋友嗅到一絲不安的氣氛,據聞,市府所稱「#廣三用地」的「#新濱老街」,將夷作停車場,好迎接逐年增長的遊客。

3月15號當日,據里民通報,街廓兩端的佈告欄各張貼了一紙公告,預告著市政府工務局新工處將對本處地上建物「丈量、估價」,並要求「廣三用地」上的所有建物和居民限期拆除、搬離。在鼓山一路、臨海二路、捷興二街和鼓元街所構成的「廣三用地」中,有近二十戶居民,裡面不乏三代世居,甚至是出生自此的長輩,他們從鄰里間的通報獲知消息,臉上盡顯擔憂。

我們不禁想問:北有士林王家迫遷,難道高雄也要用粗暴、草率的手段,將一群居民排除在「宜居城市」的想像,才能換取一塊供觀光客休憩或停車的空地嗎?更何況,在戰後國民政府接管後,部分居民承接日人土地的產權,形成「佔用」、「租用」的「歷史問題」值得重新檢討。

「新濱老街」位處於日治時期高雄海陸聯運的打狗驛站前,留存近百年的「建築群」,也見證了不同時代的發展、用途、美學和常民生活,是「宜居城市」的珍貴寶藏,不是工務單位簡單以磚木造建物標準,折舊換算的幾千、幾萬元價值而已。

距離公告期限不到三十天,居民要面對的是居住權和生存權的一場保衛戰。

一紙黃色公告

▎開會討論

翻開十年前的行事曆,行程幾乎被大大小小的開會討論所填滿,當時處於保存新濱老街、籌劃抗爭活動期間,每週都有不同形態的開會討論。

從一開始的成員集結、資源整合、策略討論、居民拜會、行動策劃、攻防模擬、媒體露出,再到後續的組成NGO與否,種種會議都極度燒腦且步步為營,深怕稍微思慮不周,就可能會讓老街區被夷為平地,長年生活在此的居民遭受迫遷的重大傷害與遺憾。

而所有會議裡頭,最為關鍵的,就是與老街居民在朝生宮外的這一場。在抗爭活動當天雖然獲得市長口頭的暫緩命令,但大家還是人心惶惶,擔心下一步該怎麼走、哪天會不會被強制驅離拆遷。會議中除了報告情勢、彼此交流認識、瞭解居民們的想法外,更希望能安定居民們的心,在互信的基礎上,成為會社的後盾與政府溝通對話。

與居民詳談後,會社立即著手記錄老街每一戶的生活史,對耆老進行口訪,並蒐集家族照片,也因此發掘出許多重要的文史線索、拼湊起常民生活記憶,為「不拆不遷、守護哈瑪星」的目標持續累積能量。

開會討論

▎測繪探勘

在高雄,如果有旅人想要看看100年前的城市風貌,那麼他只能來捷興二街、濱海一路的新濱老街(日治時期行政區劃為新濱町,Shinhamachō),因為其他街廓的建築群大都已毀於二次大戰轟炸及改建。除了濱海一路的一排連棟紅磚街屋,僅存的新濱老街廓是一塊完整的長條型街區,長100公尺,寬40公尺,2.7公尺深的騎樓,附設十字型的生活巷道。繞行一圈可欣賞10棟風情各異的商店建築。再走進街廓內靜謐的小巷,造訪木造宿舍和庭院,閒散的生活氛圍。當時居住和商業活動一直在這樣的框架下發展。

新濱老街區內的建築物興建於日治時期大正、昭和年間,當時老古石、木材、紅磚、黑瓦是主流建材,這類房屋高度仰賴匠人的手工技術,清楚表現出結構、材質的美感。尤其新濱町一丁目47番地鄰近第一代高雄驛,作為商業街區,商號組成包含了旅館業、運送店、材木店、料亭、報社等行業。因此今日在街廓內可以見到英國紅磚樣式、白堊風格的洋風建築、西式木造倉庫、江戶風情的木造旅館、雨淋板外觀的木造宿舍,讓旅人一窺此地蓬勃發展的年代。

源自於街廓建築不知何時會消失的危機感,會社成員在取得屋主的同意後,著手進行建築測繪調查。用最笨拙的方法,一筆一畫,從一條線到一個面,細膩地繪製出建築平面、立面、剖面圖和門窗詳細圖。這毫無疑問是件苦差事,為了盡可能記錄到沒有遺漏之處,測繪者必須做好心理準備前往任何狹小、陰暗的角落,鑽進從未有人抵達的地板下、天花板內與灰塵、動物排泄物為伍。這些屹立近百年,沉默無語的房子竟能教會我們更多建築知識,甚至將珍貴的文物留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給我們去發現。

另一方面來說,製作建築圖面也是建立修繕的標準,測量是一種逆向解析先人施工的思考邏輯與組織方式的過程,如果構件和構件的關係和尺寸細節沒有被畫下來,那將意味著它不曾存在過。如果有人問保存老房子的最初,除了拍照以外還能做什麼,再沒有什麼比取出紙筆來畫圖更值得的工作了。

測繪探勘

▎抗爭行動「不拆不遷、守護哈瑪星」

在工務局的書面公告後,一群關心老屋保存和居住正義的朋友互相通報,彼此串連文化、社會、環境議題的相關力量。利用晚上或假日時間,在街廓的民宅裡,與店家、居民們集結起來,討論保存訴求和行動對策。

我們從「躲得了美軍戰火,躲不了市府怪手」到「不拆不遷,守護哈瑪星」的口號發想後,在緊迫的時間內,分頭進行建物測繪調查、媒體採訪通知、製作槍林彈雨的街廓海報、市府怪手的圖像,以及手舉「不拆不遷」的標語,力圖簡潔、直接,發揮網路傳播和運動訴求的影響力。

大家決議以一場行動劇開始。3月27日,在空襲警報的響聲和煙霧彈的濃煙中展開,邀請大學異議性社團參與,由年輕學子攙扶年長的社區居民走出來,大家共同集結在街道上,手持標語和看板,大聲疾呼!請居民們發表訴求和主張。

抗爭行動在不到兩週左右的網路宣傳和動員下,現場竟然聚集近百人支持與響應,將狹促的街道擠得水洩不通。吸引數十家電子、平面媒體關注和報導,也將居住正義的議題和新濱街廓的保存,推升至全國性的媒體版面和公共輿論中,讓更多人關注新濱老街的文化保存和居住正義的議題,也對市府施加更多壓力。

抗爭行動

▎組成會社

在抗爭的高潮之後,高雄市政府僅表示先暫緩拆除,為了文化保存與居住正義的長遠發展,在地居民與有志之士希望以非政府組織的第三部門身份,持續進行概念倡議及行動抗爭,共同成立了打狗文史再興會社。

這些關心新濱老街的夥伴來自四面八方,最初是因為開設於一二三亭老屋內的貳樓茶館而彼此匯聚一堂,有大學生、研究生、藝術家、文史工作者、影像工作者、建築設計師、平面設計師等,囊括各種層面的市民,因為這些老屋而展開了一系列的文化連結。

2013年打狗文史再興會社正式立案為社團法人後,進駐新濱老街一棟早期為佐佐木商店打狗支店的木造老屋作為基地,原本閒置已久的空間,在會社夥伴及志工們一步一步地打造下,搖身成為組織辦公、文化研究、活動交流的開放場域,十年間持續扮演在地與非在地人踏入舊港區其中一處重要的據點。

組成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