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爭運動的第二年,會社出版《濱線追憶》一書中說道:「這個城市就像重寫本,在一張羊皮紙上,可以看見交疊不同時代的印記」。從2012年居民與青年的討論開始,會社正式的組織運作,開始進行文化資產之議題討論與活動展演,同時致力於社區營造,與街廓中的居民聯繫互動,將這個街區中蘊含的文化能量拓展延伸,擾動各類型群眾關注,串起新的連結與關係,企圖讓街廓的多元組成結構被看見被重視。
2022年,保存運動已經持續到第十年。今日或許街廓不會再遭遇昔日粗暴的拆屋危機,但是隨著市區寸土寸金的土地開發與房市炒作的趨勢下,這些老屋,所謂的歷史街區活化,文化創新等操作,何嘗不也是淪作為房市炒作中行銷宣傳的包裝,新濱街廓未來的走向亦是另一種挑戰。
2021年全台因新冠肺炎疫情升溫,會社被迫暫停各項推廣活動,經營上面臨很大的危機,卻也給了我們停下腳步來檢視與回顧的契機。過去幾年,台灣各地以文化資產為關注議題的組織,如雨春筍的成立,各自用其方式與能量,組織各類型團體,相互串聯發聲。從2012年的保存運動過後,居民與參與的青年正式組織,開始運作2022年,屆滿十年,能走到今日都是大家當初無法想像的,對於會社一個非營利組織來說,無疑是一個重要關鍵的里程碑。
透過這次的十週年回顧展覽,我們盤點了歷年來的計畫策略、推廣活動、組織運作及人員參與,嘗試將這些過程以物件及現地的展出,重新梳理,匯聚社區與組織的對話,再次喚起運動的精神,反省新濱街廓的保存理念。讓這趟歷經十年的文化運動,可以不只是一個故事,而可以內化到每一個過程參與的人,期許我們秉持初衷及熱情,這個城市文化仍在進行式!
本次的回顧展覽將透過物件展出及現地說明,分別呈現新濱街廓在保存運動之後的這十年,我們以保存街廓社區精神的目標下,如何在歷史空間與生活脈絡中,梳理並延續他們的歷史紋理,並透過環境與文化相關活動,深化街區內涵,重新內聚地方價值,聯繫與城市關係。
展區規劃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在木工教室展區,將聚焦在會社組織的運作與成果累積,並選以十個物件,各分別代表了運作方式、操作的議題與活動其精神概念,而它們濃縮著會社這十年來歷程中的各種故事。再搭配展示說明中的影音連結,閱讀到各階段的影像紀錄,提供觀者能如臨現場,從旁觀察,作為一個多維度的思考延伸。
第二部分街廓現地展區,以街區作為一個城市的縮影,它廣納包容了社會與生活中各種面向。會社利用街區空間的特殊性,藉由舉辦活動與互助經營,串聯與人、與環境、與生活的深刻交流。本次選以街廓幾處角落,曾經有過故事、有過討論的據點,引導體驗空間的趣味,感受時光在街廓中痕跡,而再一次去理解生活與環境之於文化的意義。尤在舊港區近幾年環境地貌生態正快速改變的趨勢下,嘗試從社區的經驗中,跳脫過往歷史街區的觀光商業走向,反省高雄的城市政策與文化想像,重新思考並逐步形塑新濱街廓的定位。
一支日本TOA 10W的大聲公。在反拆遷當日,居民與青年們用大聲公一起表達「不拆不遷」的訴求。日後陸續開始展開多次導覽活動,我們也是拿著這隻黃色大聲公來解說地方的各式。
大聲公儼然成為表達訴求不可或缺的好夥伴,也成為一種精神象徵。無論是直接不經修飾的發言,或是經整理、思考的談話,在這裏都能轉化被看見、被聽到的聲音。亦象徵著會社所納含的多元價值。
進行調查、挖掘和訪談等工作,是在議題發聲之後下一個重要的階段。從會社成立初期,我們邊著手進行居民作口述史訪談,整理家中的重要文件,並同時進入建築內進行測量觀察,過程中往往有許多意外的驚喜和收穫。例如夥伴爬上建築的屋架時,發現了當時房屋起造時的棟札而確認了起造的時間和起造人。亦或者是在家族相本中看到先人的生活樣貌,而更了解自己家庭的故事與歷史。而每一次編整分析這些素材的同時,就是在爬梳居民、房子與社區的生命史,這也就是認識故土的過程。
這些素材不僅將成為研究調查中珍貴的一手資料外,也是日後建築修復上最忠實的佐證依據。事實上,我們在木工班中「城市考古」的課程,讓學員應用老屋調查的技巧,將蒐集歸納後的客觀資料轉化為建築調查的紀錄史料,日後甚至可供作古蹟與歷史建築之提報表使用。我們也利用這些素材,重新詮釋成文字、繪圖或故事;透過舉辦攝影展、插圖展、戲劇表演等活動,讓每一次的轉譯,日漸形塑一股文化能量。
自2012年會社的運作初期,亦開始推動哈瑪星的文化導覽,將既有的文化資產據點融入在地的社區、建築與生活文化的深度解說中,並逐漸形塑今日極具代表性的哈瑪星文化導覽。且透過在地調查盤點、資料的整編等,自行開發設計出不同主題的深度導覽行程,包含工業遺址、海洋文化及宗教信仰等行腳路線。同時會社結合了文史資料與手繪插圖,2013年亦企劃出版「哈瑪星時空旅圖」及旅圖日英文版本;策劃古蹟日的「打狗海之濱」的手繪導覽小書。迄今我們已累積舉辦逾500餘場次導覽,超過一萬人次的民眾參與。
在臺灣老街保存活化策略缺少多元發展下,會社提出自己的房子自己修的簡單概念,用最積極主動的策略,與高雄市文化局向中央文化部申請經費,便開始了「新濱老街手作木工班」的課程。我們以「手作木造技術的傳承」為主軸。課程中強調「集眾人之力保存文化資產」,從一開始就打破年齡、職業、技術背景、性別等框架,大家一起在舊建築裏學習木工智慧、在老聚落中探查城市記憶與故事。
自2013開設的課程,截至2020年已開設6期(班)課程,累積90人次。目前已經完成街廓內小徑的系列木造雨庇、永豐餘街屋(原佐佐木材木店倉庫之一部分)一樓立面木造框架、編竹夾泥牆、白灰壁、木造盥洗室與便所、老屋田野調查,以及鼓山區的日式宿舍修復等計畫。
期間課程也分別和高雄大學永續居住環境科技中心,及中山大學社會系等單位合作。在木作課程中,我們曾經合作過傳統大木作匠師、木工國手、木工職人。在會社多年的努力下,已成功培育不少具備傳承與教學能力的學員,也有學員與講師獲得文化部傳統匠師證書以及古蹟工地負責人資格。
張貼在牆上各式顏色的便利貼,往往是簡單的幾個字幾句話,卻滿載著對各種議題的想法交流與刺激,也成為公民討論中溝通對話的方法。
十年之間,會社已歷經過從城市發展、環境教育、社會文化等各面向各種大大小小的事件與活動盛事:2015年鐵道白風箏、2017年全球生態交通盛典、2018年「舊港區文化資產與歷史場域永續發展」公民文化論壇、每年度的哈瑪星濱線祭等等。會社經常扮演著多方溝通的聯繫要角,透過討論的過程,去媒合地方與公部門的合作,去發散會社的理念價值,甚至嘗試新的可能。
而在2018年我們針對舊港區文化資產定位,和民間單位橫向連結為目標,舉辦公民為主體的文化論壇。會終會社和參與民眾們共同產出「高雄舊港區永續發展公民白皮書」。
會社上衣的圖案設計源自於夥伴的插圖,再以「榫接」樣式將老屋和漁船結合,設計發想之一是因為傳統榫接技法都出現在木建築與漁船建造上。發想之二是哈瑪星過去同時作為現代化城區與漁業重鎮。而上衣的設計亦是想反映出兩者對於社區所發展出的特殊文化景觀及相互牽引產生之經濟動能。
事實上,會社能運作至今,便是由具相同熱忱的志工們所支持維繫著。他們陪伴會社及居民們走過多年的風風雨雨,維持每日的組織運作、整體環境的維護、活動時的參與、倡議時的迴響等等。他們的行動也意味著,在這個城市,有許多人對於這片土地抱持一樣的信念與價值。每當各活動場合,穿著會社T恤時,就猶如披上戰袍的感覺,要將我們的理念與精神傳達出去。
自2013年以來會社陸續舉辦多次志工招募及培力;2018年,正式成立文化志工,目前已訓練48位,有20位積極服務中。
保存運動最初是透過「市集」的方式來號招民眾的關注與參與,這個不分族群年齡的活動,為街廓帶來能量與生命,也提供與社區、社群互動的場合。從第一次的地毯藝術節,到每年新春的市集,因為市集並非商業取向,沒有收費,而是想製造一個場域增進與社區與人群互動交流的機會,所以來擺攤的攤友,有專業的商家,新創業的青年,拿出家裡二手物的居民,也有只是想擺攤交朋友的民眾。也因為如此,街廓的市集更像個「盛典」,歡迎新朋友來認識會社,也讓老朋友有個回鄉走走的場合,而人流的匯聚,也使街廓的能量長存。
這棟日式宿舍,建築原為自來水公司宿舍,在荒廢數十年後,由高市政府國有財產局於2014年公開標售,並由民間私人所購得。
會社在新濱老街具體實踐木工班的經驗,亦試圖突破對於老屋保存修復的框架,我們與屋主進行討論並遊說,最後取得同意,共同合作進行「河川」老屋的整修工程。
這棟既珍貴又樸實的河川老屋,成為我們最佳的試驗場與實踐標地,讓會社與木工班這群素人學員得以有具體發揮的場域,用他們學習的傳統木工技法,回饋到老屋再生。在為期一年的修復之後,會社在這裏開創了「河川.手作藝文空間」。透過其過程的經驗,在此教育並培養對於傳統建築,以及其保存修復的認識與鑑賞能力。
汲取自生活、產業與文化的內含元素,會社的教育推廣活動,從靜態講座逐漸延伸到手作體驗,嘗試貼近職人的角度,以習藝的精神,帶給民眾更直接的經驗。
我們有以傳統建築技法方面的學習,包含竹編夾泥牆、砌磚鋪瓦等的實作工坊;或是在各種主題的行腳導覽中,安排絹印魚旗、海味編織手作,以深刻體驗海洋文化等內容。
會社作為一個獨立運作的非營利組織,沒有官方的介入,亦沒有龐大的商業資源、也沒有學術機關的加持,僅靠著民間的小額挹注、不定期專案收入,以及志工成員的付出,得以維繫組織運作。
這個捐款箱是會社創立初期由志工協助製作,一直服役到現在的捐款箱。期盼您的贊助支持。一起改變我們的城市,發揮社會的影響力!
木工教室原為永豐餘員工宿舍,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是該企業的員工宿舍。會社開設木工班時,亦和永豐餘爭取活化此閒置空間,而企業與哈瑪星發展有深厚歷史連結,並且願意無償長久提供會社作為教育場域使用,默默支持新濱町木工班在文資保存的努力。
由於本空間原為木造與紅磚混合的街屋,進駐前木造部分已拆除多年,只剩紅磚牆,鐵皮屋頂則是由在地熱心實業家義舉協助搭設;故我們利用場域特性作為現地學習,並以階段性恢復建築的木造部分為目標。
木工班實作從一樓立面木造框架、木窗及木門,以小單元的主題實作,思考木作與建築本體關係,如何在既定的環境條件、壁體結構內,量測設計木作的施工,同時也接觸其他類型工種,如編竹夾泥牆、白灰壁,相互搭配學習實作,一點一點慢慢修築完成。
會社辦公室是屋齡超過百年的木造建築,前身為佐佐木商店打狗支店,戰後由林務局接收,再由龔家人購入作為住宅,約於1957年間開設美安塑膠公司,歇業後一度作為車庫與倉庫,閒置十數年直到會社進駐。
會社這棟建築保留立面的日式雨淋板結構,內部用以支撐屋頂與樓板的木造主結構也完整保存。針對部分破損的區域進行整修及加強,在過程中盡可能使用相同或相似的材料來修繕,不特別仿舊或加入過多的新元素,甚至不刻意隱藏修繕的痕跡,而是維持原先的古樸特質,讓人走進會社就像是回到過去,透過老屋去感受哈瑪星當時的居民日常,也能夠閱讀建築物在歲月中不斷疊加出的歷程。
除此之外,會社的內部陳設,很大一部分是由鄰居駱家協助木作和水電的修繕維護;也有許多是來自於民眾贊助的傢俱,並擺放著各地蒐集或是捐贈的相關文物,而在環境維護上則經常是仰賴志工們的力量,可以說辦公室固然是個空間,但卻是集眾人之力,才得以在缺乏穩定財務收入下,仍然可以每天開門提供服務。
會社的建築後方,原先是一大片頹靡雜亂的花園。先是志工與居民們陸續多次的整理經營,花園開始有了積極的變化。起初由鄰居阿公在這種下樹木,如香蕉樹、檸檬樹、木瓜樹等,且不定時前來關心,並予以澆水和修剪。逐漸的花園也成為共同關懷的公共區域,也常讓來訪的居民、遊客誇讚都市中的農耕景象。
2018年我們與美濃「有塊田」、親子共學團等團隊合作,將後院打造為可食性地景:家長帶著孩子們來整土、種植,長輩主婦們來採收分享。這塊小小土地在孕育收成的同時,也串起每個世代的連結與情誼。從原本的荒煙蔓草,轉化到今日充滿生產力的土地。
在今日都市的居住環境中,具特殊風格的住宅越來越少見,特別在似模型般的高樓大廈,及豪宅興建趨勢中,我們反而更難感受到,建築與居住者之間應有緊密關係。而建築的外觀,通常是最直接表達居住者與工藝技術的建築語彙;我們可以從建築的線條設計、門面形式、立面裝飾等元素,觀察出建築的用途,與當地環境的關係,以及其特有的生活文化。
木工班實作從「木窗」、「木門」等小單元的木作來認識建築形式,單純的解構組立每支木料,與其他結構之接合。進階到大木作之「木構便所」主題實作,從屋架搭建、牆體設置到屋瓦鋪設,思考木作與建築本體關係,如何在既定的環境條件、壁體結構內,量測設計木作的施工,同時也接觸其他類型工種,如泥作、瓦作,相互搭配學習實作,一點一點慢慢修築完成的。
這張照片出自於2013年會社自辦的攝影展,該次的展覽內容結合了街廓居民家中的老相片以及當時街廓抗爭的照片紀錄。其中,年代最久遠的展示照片,是顯影於1910年代中期,也就是日治時期的大正年間。距今已超過一個世紀的歷史歲月。在該次的展覽中我們挑選數張老照片以大圖輸出的方式,將照片擺放至街廓數個角落,以今昔對比之姿,重新辯證生活在歷史場域的關係。透過影像,傳達在這疏理的過程中所獲得的一個堅定且動人的觀察:生命的根基,是來自對平日生活態度的忠誠。這張照片亦是來自前理事長郭姐家的相本,照片左側戴眼鏡的男子就是郭姐的阿公—郭維鐘。
2014年我們與樹德科大表演藝術系與藝術管理經紀管理學程師生共同規劃三場哈瑪星物語小劇場,從聚落內的街廓延伸,改編哈瑪星居民故事,以生活故事為創作背景。將街廓老屋作為舞台,帶領民眾穿梭在巷弄中。表演過程中,主角與觀眾、歷史與故事、現場與舞台,虛實穿插,產生了時空的魔幻,與難以言喻的感動。
相較公部門在處理都市空間修復時,引入外來團隊的快速商業思維大相逕庭。若非依據細膩的調查研究,將無從捕捉到老街區的特質與細節,而改建流於圖像式的表達,製造不連續的景觀,最終帶給觀光客淺碟、錯誤的認識,無法創造穩定的街區經濟。對於社區營造的方式與策略,會社的做法或許稱不上是具創意或是大膽的,而是嘗試與大眾傳達,能給予歷史街區多一些謹慎細密的討論與規劃。
街廓中這條不足三米寬的後巷,是從日治時期就設計規劃完成且沿用至今的十字型生活巷道。如今已成為街廓居民們日常生活的重要機能所在。反觀現代都市環境裡一棟棟類似模型般的高樓大廈之間,少見的使用者與空間環境關係中,而延伸出特有的生活文化。
2021年與南方影展舉辦的放映會,將席位安排在這條小巷中,放映著兩部與高雄近年城市議題相關的紀錄片,讓觀眾在今日難仍可貴的城市空間中,感受那迷人溫馨的街區氣氛。
這個日式雨庇是2014年木工班進階課程的實作成果。當時考量在街廓中操作木作課程,並避免直接觸及到日本時代木構建築裏最原初珍貴的部分。而進階課程是善用公共資源所規劃設計的木作課程,透過實作日式雨庇來延伸在地的建築風貌。昔日的街廓後巷是最容易被公部門忽略的所在,但卻是居民們真正的生活空間;我們特別挑選後巷的幾個地點製作雨庇,可讓路人駐足停留,遮風避雨。在施作的過程中,我們與社區居民有了互動,產生話題,從彼此陌生的關係轉變成相互認同,學員們也從中深入觀察到居民於街廓空間的生活樣態。
2022年,在這一個個遮風避雨的小角落上,看到許多植物自然的沿著雨庇攀爬延伸,空氣的濕度也在木頭上留下痕跡;這些木作雨庇已融入成為街廓的風景之中。
因為街廓的權利歸屬問題,世代的居住者難以整修房屋,而「鐵皮」通常就成為最方便的選用材料。它見證了新濱街廓的歷史發展與生活文化,和磚頭、木材、洗石子混搭成有機的建築語彙。2014年的「鐵皮的異想世界」活動中,以街廓的幾個公共牆面作為創作場域,我們徵選各地民眾的創意和美感,以鐵皮做基底材料,融合地方的生活歷史智慧與建築脈絡,來讓這些有機的社區環境可以有新時代的新面貌,並述說更多繼往開來的社區人文故事。